
甲狀腺結節飲食禁忌有哪些?甲狀腺結節要吃什麼食物/水果?
9 月 4
甲狀腺超音波檢查結節大小,TR1~TR5報告判讀技巧,醫師來解析
10 月 21甲狀腺結節原因是什麼?1~4公分甲狀腺結節的如何處理?
作者:陳建瑋醫師
陳建瑋醫師為放射科專業醫師,熟悉甲狀腺結節的治療方式,精準治療為患者保留甲狀腺功能與外觀!
甲狀腺結節的形成牽涉多種因素,常見為碘攝取失衡、年齡與性別等因素,明確成因至今仍未有定論;因此臨床治療重點為診斷結節的性質及評估何時該介入治療。
甲狀腺結節原因與位置
甲狀腺結節是什麼?位置在哪?
甲狀腺位於喉部氣管前方,分為左右兩葉,中間以峽部連接,整體外觀成蝶型。甲狀腺正常重量約20至25公克,負責分泌調節身體新陳代謝、能量、消化等重要激素。
當甲狀腺內細胞異常增生形成腫塊則稱為結節,可分為單一結節、多發性結節 (同時存在2顆以上)及瀰漫性結節 (瀰漫分布在甲狀腺中)。

甲狀腺結節是腫瘤嗎?
「腫瘤」泛指細胞異常增生的組織,包含良性與惡性。大多數甲狀腺結節是良性 (如腺瘤、囊腫),但約5-10%的結節為惡性的甲狀腺癌 (乳頭狀甲狀腺癌、濾泡狀甲狀腺癌、髓樣甲狀腺癌和未分化甲狀腺癌)。
甲狀腺結節原因有哪些?會遺傳嗎?
目前形成甲狀腺結節的成因尚未有明確定論,但已有多項風險因素被證實與結節生成高度相關:
- 家族遺傳:如果家裡有人有甲狀腺相關疾病,罹患的風險會比較高。特別是「甲狀腺髓質癌(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)」,雖然只佔所有甲狀腺癌的 1%~2%,但是大約有五分之一的患者和家族遺傳有關,常和一種叫做「RET 基因突變」的變化有關。
- 碘吃太少或太多:碘是製造甲狀腺荷爾蒙必須的元素。吃太少碘,甲狀腺可能會腫大來補償,增加結節的風險。
像台灣早期還沒推行加碘鹽的時候,甲狀腺結節的比例曾經高達 20%。但要注意,如果碘吃太多,有些人也會出問題,特別是體質比較敏感的人,例如本來就有甲狀腺疾病,或是很常、大量吃海帶、昆布的人。 - 自體免疫疾病:有些甲狀腺疾病是身體的免疫系統「攻擊自己」造成的。橋本氏甲狀腺炎 (Hashimoto’s thyroiditis) 就是其中一種,長期發炎會讓甲狀腺腫大,增加結節的可能。
另外,葛瑞夫氏病 (Graves’ disease) 也是自體免疫疾病之一,它通常會造成整顆甲狀腺均勻腫大,不太容易長結節,但還是有部分患者會合併出現結節。 - 性別:女性發生甲狀腺結節的機會比男性高。。
- 年齡:隨著年紀增加,結節的機會也會上升。六十歲以上的人,超過一半都有甲狀腺結節。
- 輻射暴露:如果小時候接受過頭頸部的放射線治療,或長期接觸放射線,日後甲狀腺癌的風險會增加。
- 吸菸:香菸裡的一些成分(例如硫氰酸鹽)會干擾甲狀腺,可能造成腫大或結節。
- 環境因素:像塑化劑、重金屬等環境污染物,被認為可能干擾甲狀腺荷爾蒙的作用,也會增加細胞異常增生或發炎的風險。
甲狀腺結節會遺傳嗎?
甲狀腺結節不是典型的基因遺傳疾病,但家族史確實是重要風險之一;若家族有甲狀腺癌或多名成員有結節,建議及早規劃超音波與專科評估。
甲狀腺結節症狀是什麼?
甲狀腺結節大多數時候沒有症狀,但隨著大小、位置或是否影響功能不同,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:
| 層級 | 說明 | 可能症狀 |
| 無症狀(最常見) | 多數結節體積小、功能正常,不會造成不適 | 通常沒有症狀,常在健檢或影像檢查中發現 |
| 局部壓迫症狀 | 結節變大,壓迫到氣管、食道或聲帶 | 喉嚨異物感、吞嚥困難、呼吸不順、聲音沙啞、頸部可摸到腫塊 |
| 甲狀腺功能異常 | 部分結節會影響甲狀腺荷爾蒙分泌 | 甲狀腺功能亢進:心悸、手抖、怕熱、體重下降、焦慮、失眠、月經異常甲狀腺功能低下:怕冷、倦怠、體重增加、記憶力下降、便祕、掉髮、皮膚乾燥 |
| 嚴重或少見 | 特殊情況,如結節快速變大或癌化 | 嚴重呼吸困難、吞嚥受阻、頸部明顯腫脹或疼痛,甚至咳血;若為惡性結節,可能伴隨聲音持續嘶啞、頸部淋巴結腫大 |
甲狀腺結節1~3公分需要開刀嗎?
很多患者在被告知有甲狀腺結節時,第一個疑問就是:「要不要開刀?」
其實,甲狀腺結節是否需要手術,要根據 結節大小、性質(良性或惡性)、是否造成不適,以及患者自身的狀況 來決定。
以下整理不同大小結節的治療考量:
甲狀腺結節小於 1 公分
- 一般情況:多數小於1公分的微小結節,對健康沒有影響,只需定期以超音波追蹤即可。
- 惡性或疑似惡性結節:過去多半會建議手術切除,但近年研究顯示,如果腫瘤沒有擴散或明顯侵略性,也可以選擇「積極監測」,由醫師安排定期超音波檢查,觀察腫瘤是否有變化,這在許多患者身上已被證實是安全的。
若屬於「疑似惡性」但尚未完全確診,通常建議持續追蹤,必要時再做更多檢查,以免過度治療。
對於不適合或不願接受手術的人,射頻消融(RFA)則是近年在臨床上愈來愈常見的微創治療方式,能有效控制病灶,並提供安全可靠的替代方案。
甲狀腺結節1–3 公分(最常見的狀況)
1~3公分的甲狀腺結節最常見,也是治療方式最需要依個人狀況「量身訂做」的階段。
並不是所有結節都需要立刻開刀,重點在於結節的性質與是否造成困擾,通常會安排細針抽吸檢查來排除惡性。
- 良性結節:
- 如果沒有症狀,可以單純追蹤,不一定需要立即治療。
- 如果造成喉嚨異物感、壓迫感、外觀困擾,或細針抽吸檢查結果不明確,則可能需要治療。
- 治療選項:
- 手術切除:傳統方式,可以徹底處理結節。
- 微創治療:射頻消融(RFA)或甲狀腺動脈栓塞術(TAE),能縮小結節、改善症狀,恢復快,通常不需住院。
- 惡性或疑似惡性結節:
- 手術依然是最常見的治療方式。
- 若患者年紀較大、有多重慢性病、無法耐受麻醉,或不想接受手術,也可以與醫師討論 RFA。臨床上已有愈來愈多患者接受 RFA,顯示對部分人來說是安全而有效的選擇。
甲狀腺結節大於 4 公分
當甲狀腺結節大於 4 公分時,往往會影響外觀,或造成喉嚨壓迫不舒服,因此通常需要進一步處理。醫師也會安排細針抽吸檢查,以確認結節的性質。
- 良性結節:
- 傳統建議:一般會建議手術切除,即使是良性的結節,因為體積過大仍可能造成不適或外觀困擾。
- 替代方案:若已確認為良性,但患者不適合或不願接受手術,也可以考慮微創治療。不過需要提醒的是,大結節的效果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或多次治療才會顯現。常見方式包括:
- 先進行 TAE,再搭配 RFA
- 或多次 RFA 消融
- 疑似惡性結節:若檢查結果顯示有惡性可能,但尚未完全確診,醫師會依風險高低決定是否立即手術,或先追蹤再進一步處理。因此,這種情況需要與醫師密切討論,以避免過度或不足治療。
- 惡性結節:這個大小範圍的惡性結節,仍建議以手術切除作為主要治療方式。
| 結節大小 | 可以怎麼治療 | 誰適合微創治療 |
| 小於 1 公分 | - 多數:定期超音波追蹤- 惡性:手術或積極監測(低風險)- 疑似惡性:追蹤或進一步檢查- 微創治療:RFA(射頻消融) | - 想避免手術- 麻醉風險高- 高齡或合併症患者 |
| 1–3 公分 | - 良性:無症狀可追蹤;有壓迫或外觀困擾 → 建議治療- 惡性/疑似惡性:以手術為主>- 微創治療:RFA、TAE(縮小結節、改善症狀,恢復快) | - 想要微創、恢復快- 不想住院或拒絕手術- 高齡或慢性病患者 |
| 大於 4 公分 | - 多建議手術切除(因壓迫或外觀影響)- 疑似惡性:依風險高低 → 手術或追蹤- 惡性:以手術為主- 微創治療:TAE + RFA 或多次 RFA(效果不如小結節,常需多次治療) | - 不適合或不願接受手術- 全身狀況較差,手術風險高 |
甲狀腺結節治療要找誰?
很多人是在健康檢查,或因喉嚨不適、頸部腫塊時發現甲狀腺結節。建議及早就醫,由專業醫師評估結節大小、性質與惡性風險,再決定後續追蹤或治療。
嘉義長庚紀念醫院放射診斷科 陳建瑋醫師 專精於甲狀腺結節的診斷與微創治療,能透過超音波與細針抽吸精準判斷結節風險,並與跨科團隊合作,為病人量身制定治療方案。
無論是單純追蹤、射頻消融(RFA)或甲狀腺動脈栓塞術(TAE),都能依需求提供安全有效的選擇。
若你或家人有甲狀腺結節,建議盡早就醫,與專業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方式,以獲得最佳照護。
資料來源:




